声音和态势语:被忽视的教学技能
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和交流信息的载体,是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部分,善于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技巧是教师的基本功与必修课。
作为传播知识信息的重要角色,教师的语言不仅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会对学生的语言、智力和心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不要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
因此,教师授课不仅需注重内容的表达,而且应重视声音和态势语。
1
教师的有声语言应“美”
教师的有声语言是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树立个人形象、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元素。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只重视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启发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而忽视教学内容正是通过声音这一载体才最终得以表现。在教学实践中,众多教师对发声的特性和技巧不熟悉,上课仅用本色嗓音讲述。
如果不会科学用声,不仅会对教师的嗓音甚至心脏造成损伤,而且课堂上沙哑或尖利的嗓音既谈不上鲜明生动,也不能给人以美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讲究以气托声、吐字清晰,注意抑扬顿挫,变化有致。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现实中教师92% 以上仅凭感觉和经验对待此问题,不但谈不上课堂教学声音的美感—— 清晰、圆润、明亮,而且软弱无力或声嘶力竭成了不少教师课堂口语的常态,咽炎成了教师群体的职业病。有56% 的老师反映,如果一天上3—5节课会有声音嘶哑、浑浊甚至忽然“失声”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增加教师上岗前语言声音的培训和在职教师相关技能培训都非常必要。
2
教师的无声语言需“雅”
无声语言即通过表情、眼神、手势、动作、体态、仪表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的言语形式,又称态势语、形体语或非语言符号。
按照西方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的观点,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互动中的作用强大而不容忽视。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教师的课堂口语是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有机整体。因此,教师仅仅具备有声语言美是不够的,还应拥有大方得体乃至优雅的无声语言,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课时被教师的讲授所吸引,悦耳动听、赏心悦目、心情愉快地接受知识和技能。
然而我们调查发现:讲课时,84% 的教师表情呆板或面无表情,41% 的教师眼睛时常看着天花板或目光空洞,16%的教师在讲台上踱来踱去,95%的教师采用无意手势,79% 的教师无手势语,26% 的教师手势语过多。这些教师上课无声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加以思考和改进。
教师作为社会文明的传播者,不仅要精于教学内容的博大精深,授课讲解明确生动,深入浅出,而且应该注重教学语言的态势技巧,让教学成为知识和技巧完美整合的艺术。我们教师完全能够凭借有声语言的内涵美、音律美和节奏美与无声语言的儒雅美、潇洒美和协调美,从而把生硬、理性的知识传授变成生动、感性的心与心之间的互动交流。
1、充分重视声音美对于职业教师的重要性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育学院负责嗓音训练项目的教授詹姆斯·威廉姆斯先生说:“教学离不开交流,嗓音是交流的主要工具,不给教师做有关嗓音技巧的培训,就好比培训外科医生而不给他们讲解手术所需要的器械一样”。然而,我国的师范专业(除声乐、播音主持)教育均不设置发声训练方面的课程,我们的教师在发声方面大都需要“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因而教师的岗前培训,应该开设发声学、演讲朗诵、教师口语等相关素质课程,引领教师学习发声、演讲方面的语言技能。
2、教师自身的认识和训练
教师应了解声音对于自身形象特别是授课效果的强大作用,坚持发声和演讲训练,懂得怎样爱惜和保护我们嗓子这一重要资本。北美结构语言学家爱德华·萨皮尔在他广为流传的文集《论无意识》那篇“社会行为中的无意识模式”中表明:呼吸的不同方式是可以教授的,而在特定的场合用特定的方式呼吸才算得体。气流的变化关系到声音的响亮度、声音的持久性及情绪的饱满充沛,因此,美化和保护嗓音需要我们做到如下方面:
第一,学会气息控制和发声控制。
要想声音能自如地表情达意,必须学会气息的控制与运用。教师应以生活中的呼吸为基础,通过有意识的呼吸控制训练,培养良好的呼吸习惯并进一步掌握科学发声的呼吸控制方法。呼吸控制方法的改善是改变不良呼吸习惯、养成良好呼吸习惯和增强呼吸控制能力的过程,需要进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长时间的锻炼才可见效。
日常呼吸我们大多采用胸式呼吸或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的气流只到肺部,浅且少,难以满足说话时的大量气流需要;而腹式呼吸又因离声带远气流对嗓音的作用有限。讲课尽管没有歌唱发声变化幅度大,但大多比歌唱用声时间长,也应该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
所以,教师平日应多做“慢吸慢呼”“快吸慢呼”和“慢吸快呼”等练习。深呼吸训练掌握一个原则,即吸气时全身放松,两肋扩张,呼气时内脏保持吸气时的状态。两肋不要马上塌下。出气要平缓均匀,这样才能托住声音,使之不虚不飘。同时,讲课发声主要是对喉部肌肉的控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保持喉头稳定,它是获取变化自然、和谐通畅、润泽丰满声音的有效方法;二是喉肌松紧适度,声带调节灵活。
第二,善于“以气托声”,让单薄、单调的声音因气息的烘托而丰满、圆润。
我们知道,声音需要气息的支持,没有饱满的气息,行腔不可能圆润,语言必然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当然,因为情感制约着气息和发声,所以,我们应该“以情运气,以情带声”。
中医马悦凌先生曾说:“话多伤气,气虚人就没精神,血上头部的力量就会不足,头部由于缺血,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就高。”教师授课经常需要大量说话,如若气息不足,声音力度、强度和饱满度都无从谈起,而且容易损坏身体健康。因此,教师应该在注意强健体质的同时,做到讲话尤其是上课时能节省气流,边说边补充气流。
第三,正确运用共鸣。
“播音学的审美要求播音发声的共鸣控制采取以胸腔共鸥为基础,以口腔共鸣为主,以混合共鸣为后备的声道共鸣方式”。口腔共鸣对于讲课发声的重要性与播音一样,都在于是以言语声为主的发声过程,而言语声又主要是通过口腔来调节。因此,教师应该经常练习元音发声,分别用高、中、低调门说话,让共鸣腔体得以扩大,产生混合共鸣,从而美化音色。
第四,恰当把握语气,练就弹性声音。
声音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气的表情素质。语气是教师声音形象“神”与“形”的结合体。教师可以根据语调的上升、下降、平行和语气词(呢、吗、哦)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语气。因此,语气受到讲说者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想情绪的制约。但稍稍留心我们就可以发现,教师队伍中声音缺乏弹性者比比皆是。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声音单调、平板,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如何使声音富有弹性更是无从谈起。要获得声音的弹性,首先内在依托是思想感情的运动。这是取得声音弹性的先决条件。其二,注意气息随感情而运动。这是因为气息是发声的动力,是由情及声的桥梁。其三,发声能力的拓展有利于声音弹性的加强。
第五,合理运用节奏。兼顾音高音强。
讲课与日常说话的节奏和强度不同。教师应以起伏的语调、适当的语速、合理的重音、恰当的停顿、得体的音高与音强,一起构成美妙动听的讲课节奏。为此,教师应进行一定的朗诵练习,可以选择诗或词,朗诵时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实际教学中,注重语调和语速、重音和停顿、音高和音强,这些都是平时上课容易忽视而又非常影响讲课听觉效果和教师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六,注意嗓音保健,保证声音悦耳。
职业教师必须培养嗓音保健的意识和行动。其一,课前或课间饮用适量温开水确保喉咙润滑,避免在热气升腾的教室饮用凉水刺激热嗓子;其二,尽量不用高声喊叫,减轻对嗓子的损害;其三,天气寒冷外出时围好脖子,避免冷空气对咽喉部位直接刺激;其四,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适当多吃益气补气的食品(如大枣、桂圆、白萝卜等)。只有认识嗓音保健的重要性并长期不懈地坚持练声,才会产生理想的声音效果。
怎样造就教师无声语言的态势美?
”得体的表情。虽然个体有面部表情丰富或单调的差异,但是教师授课既非舞台表演也非日常讲话。故教师上课时表情不应过于丰富甚至夸张、大起大落。当然,一成不变的呆板脸孔也不会受学生欢迎。
据调查和观察,在日常教学中的表情都是教师们按自己习惯随意把握的。虽然没有人会对教师讲课的表情品头论足、说三道四,但从教学艺术角度对此必须有所要求和尺度。
恰当的眼神。教师授课的眼神,应该提倡全视法、点视法和虚视法相结合。长时间盯着某处和眼珠乱转都不可取。“全视法”即把目光撒向教室所有的学生,让每位学生感到自己是受到关注而不是被忽视的。当然,老师讲课时不可能看清每位学生的脸,这就是似看非看的“虚视法”。“点视法”可帮助我们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检查和督促学生的听讲情况。
挺拔的身姿。教师讲课时的身体重心应相对稳定,脚下频繁移动不合适,身体晃动更不可取。有些教师,为拉近和学生的空间距离,时而走到学生中的做法也很好。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都能达到小班授课,进行开放式小组教学,教师走近学生更好。
准确的手势。教学也是一种演讲,可其手势与比赛演讲手势有区别。课堂教学时,手势基本都在身体中区,以手掌和手指动作为多。其幅度、力度、频率都较比赛演讲低。
据调查,手掌心向上、臂微屈前伸—— 表示坦陈、表达、奉献、积极、邀请等意的手势占教师授课手势的90%以上,掌心向外向上前伸食指—— 表次第、强调等意的手势占10% 左右。这两类手势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手势。手势的幅度、力度和频度都应适中,具体怎么做还由教师个人决定。
教师上课时所用的手势基本都是无意手势(当然也很难一一设计),使用有意手势的教师寥若晨星,大多是临场发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熟练掌握手势语,从而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优雅的态势。
总之,教师应学会运用优美的声音和优雅的态势。善于运用恰当的语气、变化的节奏和端庄的身姿、自然的眼神和得体的“有意手势”。让“美的声音”和“雅的态势”成为教师传授知识的有力工具,让优美的声音和优雅的态势同教师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及高尚的人格一起,共同促进我们的教学。